從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探討台灣典型的住宅空間與關係
策略文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下一則

一幕幕的新聞播報,接續掀出社群媒體裡一則又一則的留言回應。這是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令人印象深刻的開場畫面,想必對此許多人都不陌生。然而,深刻的不僅是那躍動的字體,而是我們生處的環境裡,社會真實上演的每一場戲碼。

短短的十集裡,導演的拍攝手法和演員的情緒張力,都完整道出了劇中不同角色的角度與心境,除了編劇在人物之間設定的緊密關連外,#空間陳設 其實也是本劇裡不可或缺的關鍵,而這個讓人如此入戲的元素,是不是或許也暗藏著某些淺藏的訊息?

作為空間設計專業的晴天見,這次也泛起職業病地追了劇,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劇裡的角色探討裡頭不同家庭的住宅空間,如果還沒看過此劇的朋友不建議繼續看下去。(除非你被爆雷也OK)

 

___________________防雷線_____________________

 

這次我們會探討到劇中四個不同的空間,分別是李大芝的原生家庭、劉昭國與宋喬安、宋喬平、應思悅、王赦,這五個家,呈現的氛圍皆因李曉明犯案的導火線而引起,因此我們先就李曉明一家的空間開始探討。

疏離不是一天造成_談生活場域與家庭關係影響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「我一天睡不到兩小時,我一直在想,到底是我哪裡把小孩教壞了?……是因為我們太自私、太忙碌,都沒時間跟孩子聊天,所以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殺人魔?……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,要花 20 年去養一個殺人犯!」──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 

李家一家屬於台灣典型的做生意家庭。其空間格局,前面為小吃店舖而後面則是自己的住家,為狹長型住宅。房子最裡面的空間是李曉明的房間,房間的色彩、光線在劇中感覺昏暗,較容易給人沒有安全感的視覺感受。
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原本就長期忙碌工作的李爸李媽,連帶造成兒女關係隱性疏離,在假性失親的狀態下,因為空間讓子女和父母無形地隔著一道牆,親子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,孩子看著父母終其一生的理想和生活都在這,也因為如此,基本上彼此並沒有機會好好對話。
在一定的預算下,要改變李曉明的房間,可以試著將他的牆壁漆成黃色,讓空間在沒有採光或光源時能維持溫暖色調。

 


逃避不能解決問題_事件之後的家庭如何用空間 改變自己的生活心態

 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劇中我們能看到每個家庭各自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及衝突,他們生活的空間邏輯,基本上都沒有問題,但從生活習慣上,就可能會看出一些情況。

劉昭國、宋喬安的家,採樓中樓的空間格局,客廳的高度明顯為兩層樓,天花板的高度在風水上關係到事業的格局。生活在天花板過高的環境中,使用者多半自我要求高、做事盡善盡美,在事業上也很積極希望有所成就。但往往在事業或是生活出現重大變革時,這類型的使用者容易一蹶不振、走不出來。因此當天彥離開以後,一家人心態漸趨封閉,挑高設計的心理投射,會開始排斥人際關係的互動,侷限自己的人際發展。


互動路徑從以往的公共區域,轉移到自己的房間裡。你能發現一直沒辦法面對兒子房間的宋喬安,走到兒子房前時崩潰的畫面。因兒子的房間與一切過去回憶,都代表宋喬安跨不出去的傷口。

 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我們可以思考,假設劉昭國沒有將劉天彥的東西準備丟掉,那麼宋喬安有機會揭開自己,走出這道牆嗎?所以從空間去解決這個方法,就是不斷地引導宋喬安讓她去面對兒子天彥的房間。


接著鏡頭來到應思悅的家。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應思悅、應思聰和李大芝三人皆有自己的房間,此空間的格局也是普遍台北常見的登步公寓。但在劇中能看到使用者的些許細節,像是應思聰聞了麵一下就把麵端進自己房間裡吃、房間的室內窗簾拉的很緊,不讓一絲光線透進、在自己的空間裡任由音樂放得再大聲,也不在乎其他人有沒有聽見。使用者明顯在互動上較於孤僻,但也不是說這樣不好,只是若要為了避免一人舒適圈情況。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空間設計上,我們傾向把個人空間縮小,讓使用者不得不出來跟大家一起,在互動上更加融洽;採光部分,應思聰的房間也要試著將窗簾拉開、或是把燈打開(如果不喜歡可以買一盞立燈照牆壁,讓空間氛圍加分、也讓自己精神奕奕。)

劇中大量地將台灣真實的居住場景搬到電視螢幕裡。同是劇中的角色,王赦和宋喬平一家也能看出台灣的生活型態,特別是台北的居住原型(編按應該是台北常見的登步公寓(註))
*註:登步公寓:兩戶共用一座樓梯,室內面積大多在100平方公尺上下,格局幾乎都是三房兩廳加上廚房和一間衛浴。

enlightened
而在上述還沒提到的:王赦、宋喬平這兩家的住宅。他們同樣都是常見的台灣公寓,居住的型態有什麼不同?我們直接從公領域看。

台灣家庭典型常見的公領域型態
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公領域是大多家中和訪客或是家中其他成員一起活動的地方。它能夠維繫彼此情感,也代表一家人活躍的核心。當然公領域可以是客廳也可以是飯廳。這兩個空間是絕對能同時存在的,完全端看使用者們的最常待的頻率。在步登公寓或是台灣的住宅裡,飯廳和客廳的空間常常就在隔壁。客廳有著活動、休閒的精神意象;餐廳則有商量、情感延續的含義。

文中使用之劇照,取自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catchplay預告片

而在劇裡面,飯廳呈現的部分:可以看到不管是工作、小孩活動或是吃飯,王赦一家大部分都在飯廳進行,因為這三個活動彼此並不會造成衝突;

文中使用之劇照,截取自CATCHPLAY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

相對宋喬平他們家的空間,飯廳也有招待親友、傾訴交流的公用,但除此之外,宋喬平他們一家常聚集的地方就是客廳了,客廳往往是家人情感維繫的基礎與招待親友的地方。我們常看到家裏的公領域若聚集在一個地方,另一個地方就會比較少用,平衡的當然也有(老實說劇裡這些角色的家,公領域空間都使用的蠻均衡的~)

 

 

那麼你們家又是什麼型態呢?歡迎與我們分享唷

繼續閱讀
SHARE:
已複製連結
上一則
為什麼亞馬遜要開實體店?
下一則
三萩茶會
更多推薦
花再多錢都是白忙一場
策略文
穿越時空的台式復古早午餐
作品文章下午茶早午餐餐廳商業空間作品圖片媒體
重新定義在百貨的餐飲體驗
作品文章燒肉空間餐廳商業空間作品影片作品圖片
莫尼廚房(大埔二店)
施工紀錄
從Netflix的《給力》看晴天見設計的「原力」
策略文
便宜真的是市場的致勝點嗎?
策略文
觀光園區的經營建議
策略文
經營企業的本質就是設計
策略文
回首頁